2024年南京初三毕业可以上的公办职业中学有: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六合高级职业中学等职业中学。
2024年南京初三毕业可以上的公办职业中学名单汇总
序号 | 职业中学名称 | 职业中学性质 |
1 | 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 公办院校 |
2 | 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 公办院校 |
3 | 六合高级职业中学 | 公办院校 |
1、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建于198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10年2月,被授予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2010年2月,被授予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6月,成功创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学校占地200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现有五年制高职、职业中专、综合高中、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办学层次,开设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六大专业群;在编教职工198人,其中教师178人;目前在籍中高职学历教育学生2200余人,在籍成人教育学员4000余人,年社会培训10000人次。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践行“行业、企业、专业;成人、成功、成才”理念,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先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凸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合作交流
学校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校合作,构建3+3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学校电子、机电专业为省级课改实验点,学校为省级课改实验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先后与区内外6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化了“企业冠名班”等订单式培养模式。机电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现代农艺等四个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为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学校现有市学科带头人10名,省学科中心组成员4名。农学教学团队、机电教学团队和综合高中中高职衔接教学团队为南京市教育局立项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在江苏省“两课”评比中,栾昌花、高伟、王文文老师先后获示范课奖,多名教师获研究课奖。在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陈小花、韦芳老师获一等奖。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多块金牌,李赞星、肖嫚同学在国赛中获金牌。学校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进步奖。
2、六合高级职业中学
六合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与1941年,职教20年来,办学成绩斐然,先后荣获过: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南京市红旗团委,南京市文明礼貌单位,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南京市模范学校,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2000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行列,成为南京地区职校园圃的一支奇葩,成为冉冉升起的一颗"职教之星"。
六合高级职业中学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由原来开办时的3个专业3个教学班10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全校57个班级,在校学生2900多人。办学开设有高职大专,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综合高中,职业高中,技工等多个办学层次,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设过计算机、机电、化工、财会,建筑、旅游服务等20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电子是重点培植和建设的骨干专业。校内建有足够数量并与骨干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实习场所,金工实习工场,有各类机床30多台套;微机房有计算机400多台;还有电工室、电子室、钳工室、制图室、多媒体室、理化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电脑程控机械模型陈列室等;各类藏书6万多册;建有校园网。各类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现代化水平,能适应各专业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
六合高级职业中学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专任教师122人,在专任教师中,学历结构为:本科96人,专科26人,具有本科学历的占全体教师的81%。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74人,具有高、高中级职称的占全体的85%。在专任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有省市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有3名在读研究生,有2名被选派出国培训,有5名市学科带头人。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学业务素质,不断加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合格教师"的梯队建设,实施"老师工程""青蓝工程",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全体教师能力。
六合高级职业中学办学实践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清晰。能高举邓小平伟大旗织,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贯彻《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为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为办学准则,以新时期带来的新机遇和建设小康社会主义为工作支撑,把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放在突出地位,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